7月17日的A股市场,医药板块成为最亮眼的明星。早盘小幅低开后,医药生物板块强势拉升,CRO概念股领涨,维康药业、成都先导20cm涨停,力生制药、浙江震元等十余只个股封上涨停板。
港股市场同步呼应,复旦张江、康方生物、百济神州等明星药企涨幅显著。ETF市场同样火热,创新药ETF天弘(517380)盘中涨超2%,生物医药ETF(159859)实时成交额突破1480万元,位居同标的首位。
01 政策驱动,创新医疗器械迎黄金时代
集采政策转向明确支持创新。7月17日,国家医保局宣布启动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工作,55个品种纳入报量范围,同时明确坚持 “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 的原则。这意味着只有临床使用成熟的“老药”才会纳入集采,创新药被排除在外,解除了市场对创新药纳入集采的担忧。
这一政策延续了2024年7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逻辑,标志着医药行业政策全面转向“鼓励创新”的新阶段。创新药企终于可以放下价格打压的担忧,专注于真正的研发突破。
高端医疗器械获政策重点扶持。7月初,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明确将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
这份文件提出十大支持举措,包括对创新医疗器械实施特别审查,简化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变更注册要求,并探索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监管路径。政策为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提供了从研发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政策组合拳覆盖全产业链。地方层面同样动作频频,深圳出台《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聚焦医用机器人和AI辅助诊断系统开发。政策组合拳为行业构建了 “创新-审批-上市-出海” 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02 国产替代,进口设备限制令重塑市场
欧盟设备采购限制政策出台。7月6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的通知》,引爆了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新浪潮。政策规定4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中,非欧盟企业若提供含欧盟进口组件的产品,其欧盟来源占比不得超过合同总额50%。
进口替代空间巨大。202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总额高达1010.39亿元,占全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42.97%,其中MRI、CT等高端设备占比近45%。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罗氏等欧洲企业在国内监护、超声、CT、MRI和内窥镜等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该政策预计将影响15%-20%的省级以上医疗机构年度采购计划,相关进口需求缺口很可能被国产医疗器械填补。
国产龙头企业迎来历史机遇。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影像设备巨头,通过自主研发已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将在政策利好下直接受益。国投证券最新研报首次覆盖联影医疗,给予“买入-A”评级,认为其产品技术与研发创新能力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可媲美GE医疗、西门子医疗等国际巨头。
国产化率目标明确:2025年县级医院国产化率达70%,2030年升至95%,为本土企业构筑了坚实的基本盘。
03 行业回暖,国内不利因素消退叠加海外扩张
压制行业的四大因素正在消退。华安证券医药团队在最新发布的医疗器械行业2025年下半年投资策略中指出,国内不利因素正逐渐消退:
医疗反腐已进入常态化,企业充分适应,医疗机构诊疗量恢复;集采规则经过2-3年实践不断完善,价格可预期性增强,多个品类续采完成;DRG支付改革对部分领域如IVD的影响为一过性,预计2026年进入常态化;设备招采在2024年四季度以来已恢复高速增长趋势。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从2001年的179亿元增至2022年的1.3万亿元,21年间增长超72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36万亿元,2025年将突破1.4万亿元,2030年或达1.63万亿元。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全球占比从2010年的8%升至2022年的25%。
海外市场拓展加速。2020年冠脉支架集采后,行业对国内市场增速放缓已有预期,纷纷将更多资源投向海外市场。无论是出口占比较高的低值耗材、医疗设备,还是出海比例较低的高值耗材,各领域企业均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主要区域包括东南亚、欧洲和南美。
医疗设备板块海外收入占比普遍超过40%,新冠疫情加速了企业出海进程,出海的设备从超声拓展到CT、MR、消化内镜等高端产品。
04 投资聚焦,四大方向把握复苏机遇
高成长赛道逻辑正盛。华安证券推荐的首选方向是血管介入板块,包括微电生理、惠泰医疗、归创通桥、迈普医学等高成长性企业。这些公司受益于心血管疾病高发和介入治疗渗透率提升,赛道增长逻辑清晰。
走出集采阴影的企业。第二方向是已走出集采影响且出海顺利的企业,包括骨科领域的春立医疗(今日涨超4%)、三友医疗,人工晶状体的爱博医疗,以及化学发光的亚辉龙。春立医疗在江苏省血液透析设备集采中表现突出,今日股价涨幅领先板块。
科技主题与自主可控。第三个方向是业绩改善叠加泛科技主题的自主可控领域:高端设备制造商联影医疗、澳华内镜、奕瑞科技,以及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领域的伟思医疗、翔宇医疗、麦澜德。
第二届脑机接口技术开发者大会将于8月16日举办,为康复机器人领域构建新叙事。
稳健价值股不可忽视。第四方向包括维力医疗、三鑫医疗、三诺生物等价值型标的。这些企业业务模式成熟,现金流稳定,在行业复苏期同样具有配置价值。
05 资金动向,ETF布局策略分化明显
创新药与器械ETF齐涨。7月17日,创新药ETF天弘(517380)盘中涨2.09%,溢折率0.08%,作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横跨沪深港三地的创新药ETF,其表现反映了市场对创新药领域的乐观预期。
生物医药ETF(159859)涨0.51%,实时成交额超1480万元,位居同标的ETF之首。创业板医药ETF(159377)也表现不俗,单日涨超1.1%,其跟踪的创医药指数单日涨跌幅可达20%,具有显著波动性和成长性。
不同指数表现差异显著。港股两只医疗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近三个月和近一年的涨幅都明显高于A股指数(中证医疗、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
究其原因,港股指数的前十五大成份股中包含了诺诚健华、康方生物等创新药公司和药师帮、京东健康等线上医疗平台,而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涨势凶猛。
如何选择医疗器械ETF。对于希望布局纯正医疗器械的投资者,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可能更为合适,该指数主要由医疗设备(29.7%)、医疗耗材(14.5%)和体外诊断三个部分组成,占比合计达90%,集中度极高。
而中证医疗指数则包含了21.7%的医疗研发外包(CXO)板块和12.8%的医院板块,药明康德是其第一大权重股。投资者可根据对CXO板块的看法选择相应ETF。
江苏省启动2024年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项目,集采血液透析设备81台血透机和28台血滤机,采购规模达1532万元。春立医疗股价应声上涨超4%,这只是医疗器械政策红利下的一个缩影。
联影医疗的技术已可媲美GE、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其磁共振设备跻身国际一线。随着欧盟设备限制令的实施,这类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的医疗影像巨头,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四家医疗器械企业,主升浪上涨初期潜力股
第一家、心脉医疗
公司专注于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公司旨在提供全面的医疗方案,应对血液循环疾病。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保持稳定,无重大变化。
心脉医疗产品线丰富,涵盖多种介入治疗器械,已获取18款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彰显了其在该领域的深厚积淀与研发实力。其中,主动脉介入业务的创新产品,如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Minos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等,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大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这些成功产品的推出,助力公司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国内31个省市及全球34个国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领域的领先地位。
第二家、安科生物
公司主要从事基因工程药品和生物检测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业务,通过母公司和子公司,涵盖现代中成药、化学合成药、多肽药物、法医DNA检测、细胞药物等多个领域。公司的重点业务是基因工程药物和医疗器械的销售,采用自营学术推广队伍开拓市场,并通过签订购销协议直接销售给医院,或委托经销商分销。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则主要通过经销商或代理商渠道销售。在生物医药行业,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聚焦主业,强化核心竞争力,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巩固行业地位。
第三家、南微医学
公司专注于微创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与销售,致力于为全球医疗机构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主要产品分为三大系列:内镜诊疗器械、微波消融设备及耗材、一次性内镜。
内镜诊疗器械涵盖多个类别,包括活检类、止血和闭合类、EMR/ESD类、扩张类、ERCP类、EUS/EBUS类等。微波消融产品则包含微波消融仪和微波消融针系列。一次性内镜产品主要包括一次性胆胰成像系统(胆道镜)、一次性支气管镜及相关耗材。
在报告期内,公司内镜诊疗和微波消融领域的业务占比重大,产品种类丰富且技术先进,拥有显著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家、透景生命
公司专注于自主品牌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产品覆盖多个领域,包括肿瘤全程检测、自身免疫、激素、心血管疾病、病原体感染及生殖健康等。
公司根据检测原理,将产品分为免疫、分子、生化诊断三大类。运用高通量荧光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等技术平台,公司形成了以肿瘤全病程临床检测为主的产品线。
在肿瘤标志物检测领域,公司具有显著优势,产品涉及21种肿瘤标志物,涵盖多种常见恶性肿瘤的检测。销售模式主要以“仪器+试剂”联动销售为主,营销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
作为国内最主要的流式荧光发光产品供应商,公司拥有独家高通量流式荧光技术。17年来,公司运用高通量流式荧光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多重多色荧光PCR技术等多个技术平台开发诊断试剂。医疗器械收入达3.03亿,占比100%。
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