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正在加载中...
以色列外交部长萨尔于6月30日表示,以国对于与黎巴嫩和叙利亚新政府建立外交关系持开放态度,但坚决表示不会撤出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那么,为什么以色列在愿意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政权恢复外交关系的同时,却拒绝从叙利亚西南部的戈兰高地撤军呢?萨尔的这番话究竟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我们来听听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牛新春对此的深入分析。
以色列现阶段开始考虑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与叙利亚和黎巴嫩之间的问题。
牛新春教授指出,以色列外交部长的表态透露出,当经历了一年多的持续冲突后,以方似乎正在逐步考虑通过更为温和的政治方式来处理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关系。这一态度的改变可能是为了寻求更稳定的外交局势,避免军事对抗带来的持续损失。
以色列在建交问题上不愿做出重要妥协,导致实现外交关系的难度增大。
展开剩余62%牛新春教授进一步分析称,以色列的这种表态表明,他们尚未对与叙利亚和黎巴嫩建交作出最终的政治决策。因此在短时间内,实现建交的复杂性和困难显而易见。背后的深层原因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核心矛盾息息相关,即长期存在的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的军事占领和对巴勒斯坦国建国的阻碍,使得叙利亚和黎巴嫩国内的反以情绪持续上升。而以色列提出的建交前提是要求这两个国家采取军事手段来镇压反以力量,显然这个要求对他们来说是一项艰巨且几乎无法实现的任务。
对于叙利亚而言,以色列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戈兰高地的持续占领。过去一年,实际上以色列还扩展了其在叙利亚所占领的土地。以色列现在明确表示,即使进行建交,其依然会维持对戈兰高地的占领。在这种情况下,叙利亚境内的反以势力根深蒂固,使得叙利亚政府很难平息国内对以方的不满情绪和反抗力量。
谈到黎巴嫩,牛新春教授提到,只要巴勒斯坦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特别是以色列对黎巴嫩部分领土的占有问题未获妥善处理,那么在黎巴嫩的真主党就将继续享有合法性和支持者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黎巴嫩政府难以采取公开的镇压措施来打压真主党,反而会导致当地政治局势的复杂化。
实际上,自去年11月以来,黎以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黎巴嫩政府在此期间并未对真主党进行公开的镇压。这实际上反映出,以色列与黎巴嫩和叙利亚建交的前提条件,即结束对阿拉伯国家及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至今仍未落实,因此使以色列所提出的建交主张显得空洞而缺乏现实的基础支撑。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